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高会军的故事

时间: 2016-06-12 来源: 管理办 作者: 点击: 4004

讲师跃上博导“宝座”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高会军的故事

  阳光晴好的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园里杨絮飘飞,粘在脸上,痒痒的。

  智能控制与系统研究所所长高会军的实验室就在科学园的E2栋。

  航天路是通往高会军实验室的必经之路。路边的“学术宣传栏”很显眼,13块展板文图并茂,浓缩着哈工大的荣耀。

  这里,高会军的名字和照片出现两次,一次在“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的板块,一次在“2015年度我校4位教师进入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的板块。

 “求学路上,始终有许多优秀的人陪伴我”  

  研究所所长、理学院院长、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在一连串的标签里,高会军最在意的就是“哈工大人”这个字眼。“我在哈工大的岁月并不长,但会成为永远。”这份情意浸在骨子里。  

  学习改变命运。高会军有着自己的“传奇”。迫于经济原因,1991年,15岁的高会军以优异成绩考取了陕西第一工业学校。19岁的高会军进了工厂当磨工,一边工作,一边自学。两年半,15门课程全部一次通过,高会军取得了机电一体化工程专业自学考试的本科学历。  

  之后,高会军选择了考研,并被沈阳工业大学录取,攻读高压电器方向的硕士研究生。2001年,高会军成功考取哈工大航天学院,开始攻读博士学位。  

  “在我的求学路上,始终有很多优秀的人陪伴我,我的恩师、我的领导、我的同学、我的同事,还有我的家人,是他们给我鼓励,指引我一步步找准方向,确定目标。”高会军认为遇到这些人真的很幸运。  

  “没有哈工大的培养,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  

  海阔凭鱼跃。哈工大的“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给了高会军发挥和成长的空间,极尽自由、广阔。他提出的基于参数依赖Lyapunov函数的鲁棒滤波新方法,被SCI(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引300余次,得到众多国际著名学者的引用与好评。  

  2005年,高会军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这也是哈工大控制学科历史上的第一。作为拔尖人才,高会军成为该校历史上唯一一位由讲师直接破格晋升为教授的学者,也是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那一年,他29岁。  

  “这里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研究氛围为我提供了很大的施展空间,没有哈工大的培养和支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高会军的话语发乎于心。  

  科研的视野是国际性的。高会军在加拿大埃尔伯塔大学从事了两年研究工作,获得了埃尔伯塔创新基金和基拉姆博士后基金两项著名研究基金的资助,并获得当年唯一的基拉姆博士后奖。  

  德国、英国、美国都向高会军伸出了橄榄枝。带着感情和责任,高会军顶着研究成果的光环回到哈工大,一头扎进教学和科研中。   

  凭借一系列突出成绩,他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4年,作为第一完成人的他是自然科学奖最年轻的获奖者。  

  2014年,汤森路透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对全球学者的学术表现进行综合评估,评选出全世界17位最具影响力科学家,高会军是入选者中唯一的中国学者。

 “培养优秀的人才,创建优秀的公司”

  “培养优秀的人才,创建优秀的公司。”致力于研制我国光机电一体化高端装备的高会军转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让科研成果更接地气。如今,他带领团队已在基于机器视觉的检测与精密运动控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君子务本,静水流深。高会军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实验室里一坐就是十四五个小时,一年大概有三分之一时间在出差的路上,半夜一两点钟还要指导修改学生的论文。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在广大青少年中宣传科学。  

  “高老师对科研的执着和热情影响了我,而他严谨的态度更是让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现在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的牟少帅对高会军心存感恩。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像牟少帅一样优秀的学生,高会军指导过的有60多名,他的研究团队也有了17名优秀青年教师,年龄都比他小,他的学生遍布各地,有的当了教授……

  11岁的儿子关于父亲的记忆都是支离的、碎片式的。“现在只要能腾出时间,哪怕是一两分钟,我也尽可能陪在他身边。”高会军试图弥补过往的愧疚。